《唐宫夜宴》打破了古典舞唯美抒情 的固有调性 ,少女 的娇憨逗趣呈现出烟火气与民俗风 ,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结合当代的视觉审美 ,带给观众熟悉 的陌生感 ,引发了广泛而强烈 的共鸣。 图/郑州歌舞剧院官方微博 制图 :冯晓瑜
“鬓云欲度香腮雪,衣香袂影是盛唐。”春节期间 ,一群娇憨灵动 、活泼可爱 的“唐朝 小胖妞”凭借一支古典舞火遍网络 。在由郑州歌舞剧院创排 的《唐宫夜宴》中 ,她们走出《捣练图》《簪花仕女图》 的古老画卷 ,穿梭在妇好鸮尊、莲鹤方壶 、贾湖骨笛等国宝文物之间 ,把大唐风华融于少女的一颦一笑中 ,时而雍容娴雅 ,时而天真烂漫,为观众呈现出一个中国版 的“博物馆奇妙夜” 。国宝 、国风与国潮同频共振,激荡出浓浓 的烟火气 ,生动展示了大气磅礴 的盛世文化 。
截至目前 ,《唐宫夜宴》 的视频在微博上吸引了累计4862万人次观看 ,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2亿 。
《唐宫夜宴》缘何能“出圈”?答案是 :对传统文化守正出奇 的当代演绎 。在这个时长不足6分钟 的舞蹈作品里 ,处处体现出艺术匠心,妆容 、服饰等最大限度还原了唐三彩乐舞俑 的真实形态;而舞者俏皮灵动 的舞姿、国宝国潮 的融入、虚实相接 的舞台科技,则拉近了当代观众与历史的距离 。最终,“古董级复原”与“现代性表达”让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貌。
厚重历史感结合当代视觉审美 ,让唐三彩乐舞俑“活”起来
洛阳 ,曾是大唐“东都” ,在这里出土 的“唐三彩”正是《唐宫夜宴》的灵感来源 。据主创团队透露 ,是河南省博物院展柜中陈列 的一组静态乐俑 ,让其萌生“假如让她们活起来 ,会给今天 的人们讲述什么故事”的想法 。
故事构思逐渐成形:1300多年前 的一个晚上,一群嘎嘎的小胖妞们叽叽喳喳地去赴宴 。为复原唐俑 的丰腴形象 ,姑娘们穿上了塞着海绵的连体衣 ,嘴里含着特制棉花鼓起了腮帮;仕女们的眼角画着两道月牙形 的妆容,再现风靡唐代的潮流面饰“斜红”;每位演员都要戴上沉重而繁复的发饰,披上唐三彩色样 的纱衣 ,考究的服化道让千年前 的唐代仕女形象逐渐生动具体起来 。
“复活”唐代乐舞俑并非单纯的模仿与复原 ,而是赋予历史人物 的独特性格 。比如 ,这些乐官正值豆蔻年华 ,舞蹈动作和韵律应往年轻化上走;同时她们身处宫廷 ,又有着雍容端庄 的一面。编导在屈膝塌腰、含胸低头等肢体动作外,还为舞者设置了许多表演细节。舞台上 ,乐官的嬉闹嗔怒似乎全凭心情,她们有时低眉顺眼,有时颔首架肘 ,有时也会撅起小嘴,耍弄 小心思 。《唐宫夜宴》打破了古典舞唯美抒情 的固有调性 ,没有刻意追求演员动作表情 的整齐划一 ,而是以幽默谐趣 的风格贯穿了整支舞蹈 。少女 的娇憨逗趣呈现出烟火气与民俗风 ,厚重 的历史感与文化感结合当代 的视觉审美 ,带给观众熟悉 的陌生感 ,引发了广泛而强烈 的共鸣。
在短短5分多钟 的《唐宫夜宴》中 ,编创者还设计了数个叙事片段,将历史人物放置在鲜活 的生活场景里。在少女们列队碎步行进中 ,突然发生了一场“多米诺骨牌效应” 的推挤 ,一派童真稚趣让观众忍俊不禁;女乐官路过一汪湖水 ,姑娘们挤在湖边整理姿容,凸显出少女情怀;号角响起 ,她们迅速收敛起 小儿女态的顽皮可爱 ,肃容整队步入宫墙。表达思乡之情的吹笛独舞、体现姐妹情谊 的双人琵琶舞 、华贵肃穆 的宫廷群舞穿插其间,充分展现出“舞势随风散复收 ,歌声似磬韵还幽” 的动人情态 。这些情境设置、叙事铺陈紧紧围绕着角色塑造 ,激发出历史人物的澎湃生命力 。
不少观众在看完视频后感叹 :“从穿戴造型看 ,一看就是从千年唐代走来。但她们身上个性化的一面 ,又和当下的人们毫无二致 。”
数字技术制造“博物馆奇妙夜” ,让国宝 、国风、国潮“融”于一炉
《唐宫夜宴》 的另一大创新是将国宝、国风 、国潮“融”于一炉。妇好鸮尊、莲鹤方壶 、贾湖骨笛 、《捣练图》 、《簪花仕女图》 、《山东徐敏行墓壁画备骑出行图》……多件国宝的加入,不仅为俏皮轻盈 的舞蹈增添了历史 的厚重感 ,也让观众对节目 的回味无限延长。舞台上 ,唐俑们游走在河南出土 的文物之间,一转身又误入了中国山水画卷,还能穿梭于星空下的湖水边 、华丽恢弘 的宫殿中 。
其实 ,这并非《唐宫夜宴》首度亮相 ,它首演于2020年10月16日——第十二届中国舞蹈“荷花奖”古典舞评奖活动现场。这次改编,较原作缩短了约1分钟 ,最大 的改变是通过时间、地点的变化把整段舞蹈分段切换,利用抠像 、三维 、AR等数字技术做了“二次创作” 。演员们在舞台录制了一遍 ,又在棚内录制了一天,最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合成,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制造出“博物馆奇妙夜” 的梦境,将电视文艺与技术革新 的融合推到新的影视艺术美学高度。从这群“唐朝小胖妞”身上 ,能看到盛世应有的雍容气度 ,以及 小儿女情态该有 的俏皮可爱;更见得对节日节目欢乐属性本真 的因循,和对“互联网+”时代融媒体传播规律的尊重 。
业内人士指出,历史 的色彩虽已斑驳淡去,但厚重 的传统文化不应仅陈列在博物馆里 ,将新技术纳入创意视野 ,主动拥抱技术革新 ,是当下文化创新 的必由之路 。随着虚拟现实 、增强现实等数字科技 的发展成熟,舞台的艺术呈现方式不断更迭,让“戏剧+影视化”的表现方法有了技术基础 ,也让时空 的穿透力变得真实可感 。近年来 ,《晨光曲》《朱鹮》登上央视春晚广受好评,《丽人行》成为电视综艺晚会“常客” ,舞蹈《纸扇书生》亮相央视《国家宝藏》节目 ,其背后都有着先进影像技术 的支撑 。这些极具观赏性 的舞蹈,精准设计了动情点和传播点 ,为短视频等传播新媒介提供了丰富 的资源 。“大屏”和“ 小屏”融合互动 ,推动着精品舞蹈以更快速度 、更强力度“出圈” 。